康老师

春捂秋冻——秋冻养生

2019-09-06 11:13:53

“春捂秋冻—秋冻养生”是一种古老的养生理念,强调根据季节变化适时调整生活方式以维护健康。这一理念认为,春天要注意保暖,防止春季寒气侵袭,秋天则要适当感受秋凉,利用秋季阳气旺盛的特点进行调养。在秋天,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和适度的锻炼来增强体质,同时留意着凉,避免过度受寒。这种养生方法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以此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通过春捂秋冻的养生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秋冻养生”是指在天气转凉的时候,人们应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提高人体的抗能力,以便逐渐地适应寒冷天气。 “秋冻”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但是“秋冻”应看“天时”。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冻一冻”,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季阴精内蓄、刚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但寒流来临之际,若不适时添衣保暖,那就要“冻”出病来。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很难适应突如其来的寒冷刺激,常常因此感冒发热,甚至引发出各种疾病。“秋冻”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

“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锻炼帮助人体的抗御功能更加稳,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初秋,暑热未消,“秋老虎”不时光临,虽然气温开始下降,但并不寒冷,日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这时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此时,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应该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冻一下”无妨,并可适当延长。

秋冻的时间秋季户外活动,每当大汗淋漓时,人们喜欢脱衣驱赶炎热,甚至赤膊上阵。此时,全身汗腺孔开泄,外邪就会进入体内。秋季夜晚的寒气与夏夜的凉爽不同,人体在睡眠状态容易感受风寒。有些人惯于开窗入睡,或露宿室外,更易受“贼风”侵袭。“贼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清晨起床容易得偏头痛,甚至发生口眼歪斜、流口水。“贼风”如果吹在腹部,会引发腹泻。夜间的“贼风”还会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导致全身酸痛,困乏无力。

人在睡眠中各种器官活动减弱,免疫功能降低,细菌、病毒乘虚人侵,容易导致咽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因此,在秋季,要防范“贼风”侵袭。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注意适时增减衣服,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盖好被子。不要过早地脱单换棉。

秋季的早晚都凉,要注意别让“背”和“心”凉,可先穿上夹背心或毛背心。可以选择颜色深一些的外套,衣服的整体要大一些,方便穿脱,以便可以随时添加内衫。在服装面料的使用上应选择滑爽的衣料,衣裤不宜太紧,以宽松舒适为好。

不过,以下几类人群是不能盲目进行“秋冻”的:

1.脑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2.心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要抵抗低温就必须把血液从皮下血管输送到身体内部,这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痉挛,附壁血栓脱落,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3.关节炎患者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滞,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这类病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的保暖,不适合“秋冻”。

4.慢性肺病患者

秋季的寒冷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引起过敏反应,诱发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痉挛,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5.胃溃疡患者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酸分泌旺盛,导致胃痉挛,使原有的溃疡病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春捂秋冻——秋冻养生,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