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悲愤离别:辛弃疾式的抒情之作

2024-01-13 分类:热点

辛弃疾风格

辛弃疾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辛弃疾风格!

辛弃疾风格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阴阳刚柔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易经》上说,天之气属阳,地之气属阴,天地交感,万物就变化发展,也就吉利。古人在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同时,也把日月、火水、昼夜、寒暑、男女统统归于阴阳两大类型,进而形成“观物取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被广泛用来品评文艺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诗的九品之后,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优游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所谓优游不迫,即阴柔之美;而沉着痛快,指的则是阳刚之美。司空图《诗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浑、劲健、豪放可为阳刚一类美,含蓄、纤靡、曲婉则为阴柔一类美。

辛弃疾的风格辛弃疾的风格词作为一种诗体,一直被视为“艳科”“诗余”,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伤春伤别,艺术风格虽然多样化,但基本上以婉约为宗,故多属于阴柔之美。例如,晏殊词的温润秀洁,欧阳修词的疏隽深婉,秦观词的凄清含蓄,李清照词的轻灵清婉,周邦彦词的缜密典丽,吴文英词的绵丽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质。

辛弃疾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辛弃疾风格!

辛弃疾风格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阴阳刚柔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易经》上说,天之气属阳,地之气属阴,天地交感,万物就变化发展,也就吉利。古人在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同时,也把日月、火水、昼夜、寒暑、男女统统归于阴阳两大类型,进而形成“观物取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被广泛用来品评文艺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诗的九品之后,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优游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所谓优游不迫,即阴柔之美;而沉着痛快,指的则是阳刚之美。司空图《诗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浑、劲健、豪放可为阳刚一类美,含蓄、纤靡、曲婉则为阴柔一类美。

辛弃疾的风格辛弃疾的风格词作为一种诗体,一直被视为“艳科”“诗余”,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伤春伤别,艺术风格虽然多样化,但基本上以婉约为宗,故多属于阴柔之美。例如,晏殊词的温润秀洁,欧阳修词的疏隽深婉,秦观词的凄清含蓄,李清照词的轻灵清婉,周邦彦词的缜密典丽,吴文英词的绵丽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质。

当然,说词多阴柔之美,是就主体风格而言。讨论阳刚和阴柔之美,不仅重在二者的区分,也应看到二者的统一。中国美学常常将二者相联系。无论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不破坏和谐之美。刘熙载说:“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风骨”实际上是贯穿在阳刚与阴柔之中的。对于多数作家来说,刚与柔之间不仅可以并存,而且可以转化和交融。所谓“刚柔交融”和“摧刚为柔”,即指此二点而言。

在宋词中,“刚柔交融”的作品大多出自于苏、辛豪放派之手。例如,苏轼的豪放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柔”的一面。此词写于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借怀古来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怀抱。意境之高阔,气象之恢宏,可谓前无古人。但是,词人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景中,插入“小乔初嫁了”的温情柔笔,令后人感叹“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谓“摧刚为柔”,指的是那些外柔内刚的作品。辛弃疾的《摸鱼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时年辛弃疾四十岁,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暮春之际,辛弃疾奉调湖南,仍然担任转运副使,在同僚为之饯别的筵席上,辛弃疾写下这首词。词中全用比兴寄托的方法,风格凄婉含蓄,但所蕴含着的感情是很强烈的。梁启超说此词“回肠荡气”“雄豪之气”而又有“花间莺语”,刚与柔结合得很好。当代词学家夏承焘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对这首词的评语,指的也是这种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

再如陆游和岳飞的词,各举一首:“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前者于委婉凄清之中暗藏倔强刚劲之气,后者把“怒发冲冠”的激烈壮怀化为弦断无知音的幽怨,写得都很出色,不失为“摧刚为柔”的好词,值得细细品味。

辛弃疾的写作特色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系磬门前,荷蕢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追赠少师,谥忠敏。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表达了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砺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9)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1-13 16:41婚礼主持人-张峰[贵州省网友]122.12.225.101
    以网友身份,我也不由得为这首诗感到悲愤,辛弃疾的才能是无法抗拒的。
    顶8踩0
  2. 2024-01-13 16:31默冰[重庆市网友]202.91.189.150
    辛弃疾通过这首诗传递出的情感,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顶2踩0
  3. 2024-01-13 16:21〆ろ浅眠ㄟ﹏[香港网友]103.38.133.225
    悲愤离别的主题一直是辛弃疾作品的独特之处,这首诗也是如此。
    顶9踩0
  4. 2024-01-13 16:11忘@却[澳门网友]103.36.98.125
    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辛弃疾绝对是文学界的巨匠。
    顶33踩0
  5. 2024-01-13 16:01叶世宝[新疆网友]203.19.208.157
    @里弄这首诗中透露出的悲伤情感让人感同身受,辛弃疾的才华令人赞叹。
    顶8踩0
  6. 2024-01-13 15:51里弄[青海省网友]103.253.222.103
    辛弃疾的作品总是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这首诗也不例外。
    顶0踩0
  7. 2024-01-13 15:41迷孩纸[广东省网友]202.143.42.235
    悲愤离别的情绪在这首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顶0踩0
  8. 2024-01-13 15:32微笑的花[广西网友]43.250.100.128
    @玉立辛弃疾的风格深入人心,这首诗也是如此。
    顶42踩0
  9. 2024-01-13 15:22玉立[重庆市网友]203.28.44.5
    这首诗真是辛弃疾式的抒情,让人感受到悲愤离别的情感。
    顶1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