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儿童常虐待动物可能受家长性格影响

2019-12-18 18:29:58

与其浪费钱把宝宝送去早教机构学习,不如父母们自家在家手把手教,小编下面给大家讲解讲解儿童常虐待动物可能受家长性格影响。

5岁的乖女儿,在家频繁偷偷虐待小动物,竟是爸爸性子急造成的。日前,住汉口的蒋女士发现平时乖巧的女儿常躲在家虐待小动物,还屡教不改。妈妈到心理医院咨询得知,由于老公性子急,经常发火,让女儿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5岁的敏敏(化名)是个乖巧的小女孩,可妈妈蒋女士近来发现女儿脾气变坏了,甚至有些暴力。蒋女士说,敏敏总把家里的小猫咪从角落里拽出来,再拎住尾巴倒提起来,看小猫咪不住挣扎起来,就重重地丢到地上。此外,外婆家养的金鱼,也被她抓出来丢在一旁,然后蹲在一旁看鱼挣扎。

“起初发现女儿虐待小动物,只是责备了几句,也没放在心上。”蒋女士见敏敏不悔改,这才着急了。孩子平时很听话,怎么对小动物就粗暴残忍呢?

日前,蒋女士找到武汉市心理医院专家咨询。 儿少病区马均主任通过交谈得知,孩子爸爸性格比较急躁,女儿吃饭、穿衣动作慢了一点,就大发脾气。偶而夫妻俩也会吵架被敏敏看见,于是对爸爸更加害怕,不愿让他带。

马均解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敏敏虐待小动物的行为是儿童心理障碍的表现,实际上是孩子发泄心里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认知能力还比较差,表达的形式比较简单,也未形成较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敏敏的表现多半是家人粗暴的性格和不良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过大造成的。

马均说,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学会用爱来抚平孩子心灵的伤口,平时注重在精神上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同时,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有耐心,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别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改掉虐待小动物的行为,要激发他们对动物的爱心和同情心,必要时候配合使用一些奖惩方法来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

佳佳5岁,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她和家里养的小狗是好朋友。可是,自从转到一所新幼儿园后,父母却发现佳佳常拿剪刀剪小狗的毛,甚至用棒子狠狠地打小狗。父母无法理解,佳佳现在为什么不喜欢小狗?她到底出了什么心理问题?

心理分析

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孩子发泄心中的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激发出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佳佳本身性格内向,沟通能力不强,与新老师、新同学不能有效沟通,而佳佳的父母工作繁忙,忽略了她的心理感受,于是陌生情境所带来的恐惧、不适渐渐郁积起来。佳佳急需找一个渠道发泄,她无法对父母和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发泄,温顺可爱的小狗就自然成了她缓解心理压力的发泄对象。

给家长的建议

上面的案例提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虐待小动物,你要从教养方面、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等方面寻找原因。对孩子多给予心理上的关心,以免孩子的精神压力转化为心理病变。

1、明确造成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减轻、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爱心教育。比如:讲述小动物的可爱,动物对人的益处,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来引导孩子友善地对待它们,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同情心。

3、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比如:学习方面的困难、同学之间的交往、个性发展的需要等等。

4、对少数虐待动物成“癖”的孩子,可以给予批评教育,使他们明确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有些孩子虐待小动物,是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能耐,对此父母更应应从严教育。要奖惩分明,在使用惩罚时,要首先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惩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5、不养小动物

如果孩子虐待家中的小动物,家长不妨把饲养的小动物送给亲朋好友或动物收养机构,让孩子失去虐待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听不到父母每天的唠叨或训斥,感受不到父母的负强化,孩子会慢慢地淡化此类行为。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虐待动物的原因,注意多方面地关心爱护孩子,孩子会健康成长,长大后不会变成具有攻击性人格的人。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儿童常虐待动物可能受家长性格影响,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