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清华美院赵超:健康设计的跨学科体系与社会责任

2024-02-29 分类:热点

TIPS:本文共有 31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清华美术学院设计艺术与设计管理创新实验室主任赵超教授在健康设计领域积极探索跨学科体系与共情体验的结合。他强调健康设计不仅要关注产品功能和美观性,更要融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赵超教授对于健康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倡导跨学科协作,将医学、设计、人文学科融合,以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实用的产品。同时,他也强调设计者需要具备对用户的共情体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并将这种共情融入到设计过程中。赵超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将健康设计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为人们的健康与福祉做出可持续的贡献。

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国人众志成城、社会各界积极奉献、奋力抗疫。 于此同时广大的设计人也在行动,他们参与建筑设计,助力一线打造最强救助阵地;设计海报,倡导防疫加油打气;设计改良产品,补强防护、完善工具,设计人用智慧与创意,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用设计改变生活、用创意改变世界,这是设计人一直在践行理念。乐居北京《云端会客厅》联合北京设计学会邀请北京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设计大推手宋慰祖,北京设计学会会长、中央美院教授、博导许平,北京设计学会监事长、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 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赵超,中国医药健康CDMO联盟副理事长、博得互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春红, 盛开互动CEO、博士曾祥永,赛佳图工业设计CEO石刚多位设计界翘楚,探讨疫情之下,设计界如何用设计为抗疫做贡献,如何通过设计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 。

以下是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赵超对话实录:

赵超:今天我主要分享的主题是“健康设计”,我从过去20几年我们从健康设计的学科范式里面不断努力,把体验和体会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和汇报。

这次疫情从中央层面来讲,其实的时候就已经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到的时候,从规划纲要到具体的行动的指南里其实都有,所以从规划纲要里面是一个国家战略,更多的关注比如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医疗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以及发展健康产业。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的健康服务业的总的规模应该在2030年达到16万亿的规模,我估计这次疫情之后它的整个产业规模还会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包括企业界的大咖都会说,能够代替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下一个产业革命应该就是健康和生物这个层面上的革命。

所以从健康的角度来讲,健康和医学,以往大家都认为医学是医生包括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和实践从业人员的事情,所以从西方到中国,一直在关注所谓的循证医学,主要是依靠系统化、规范化的可靠的医疗监测、指标数据和诊疗的指南进行疾病的治疗,排除患者间个体的差异,对受众人群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的分配。但现在国际上面已经开始了一种新的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实践,就是我们讲的叙事医学,叙事医学主要是强调对于医生、患者、家属和公众的高度复杂的情境进行叙事理解,以及从医疗实践当中来解决这样的一个良性的人性化的医疗关系。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面,清华在设计学科将近前我们就从事了关注健康医疗领域如何建设健康设计这样的新的专业和学科方向,从而在设计学科里面建立了健康医疗产业创新设计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我们当然是以设计牵头,但是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以及在前沿的医疗、诊疗技术上面,比如细胞治疗、顶尖级专家等等组成了跨学科的团队,我们希望面向于健康医疗的产品、服务和环境进行系统的创新。这个创新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其实是包含了人本化的设计、包容性设计、使用协同设计的一些方法,包括用户研究等等系统性理论。

而设计如何介入到整个复杂的医疗体系,或者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学领域呢?其实这个对于设计者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设计又具有很强的优势,比如设计本身其实就是要构建这样的一个从产品到服务到系统到组织结构,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的角度,设计其实是针对于使用情境、关键因素,引导质量进行定位,强调重构的行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对于医疗体系未来的品质提升会带来很大的作用。

设计其实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第三类学科,所以说它跟传统的分析、归纳、演艺传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强调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手法完全不同,是通过整合、构建,来创造我们的人造物,这是我们设计在介入医疗领域和健康领域最重要的学科优势。介入健康医疗领域,我们从三个维度来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得建立跨学科的认知体系,像英国最重要的设计理论家,他说设计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学科。我们在清华建立了不同的学科,和顶尖级的院士、顶尖级的设计学者一块合作的团队。其实设计在这里面能发挥更多的作用。

另一方面,回应一下曾老师说的,设计其实是要有它的社会的属性和社会的责任。我们清华在健康医疗领域进行设计,我们把整个医疗体系下比如说医院、患者、医生、医疗器械的供应商、保险公司、政府的政策等等,这些都要整合起来,我们寻找这之间利益相关方的内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找到它内在的联系。

在本次疫情当中,我们在过去几十年的积淀基础上,在本次疫情当中做了一些很重要的工作,这个是大家在前一段时间就是疫情最高发的时候,《新闻联播》在一周之内对我们的研究成果有四次的报道,我们当时做的恒温扩增的核算分析仪,对于武汉来说可以做到一个半小时之内的快速监测、检测和诊断,也获得了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积极肯定,这是当时检测的最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设计其实还有一个就是面对于老龄化,作为老龄人口设计师更多的是用共情的方式,像美国最著名的设计理论家PAT MOORE,作为设计师,他装扮成老年人,来体会每年在社会当中生理和心理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案。这是我们完成的一个面对于老龄社会独立在家里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打造的智能的居家平台。这把椅子其实整合了老年人在家里边所有的独立生活的需求。老年人的腿脚不好,它可以支撑老年人自主站立,因为站立过程中的摔倒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的死亡或者残疾。比如还有针对老年人的阿尔茨海默症,就是老年痴呆症的一些设计。还有老年人的会阴部经常潮湿,会导致疾病,我们设计了这样一款功能,可以加热,防止潮湿。

另外,我们在加大国际合作,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一直在做全球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项目,我们跟英国皇家委员会,就相当于中国的卫健委,做的救护车内部优化的设计。救护车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交叉感染,本次疫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提供足够的没有交叉感染或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负压的救护车。通过这样一些用户的参与性的研究,比如说这样的一些研究人员在里边进行操作,操作完了之后我们在里边抹了很多粉,紫外线可以检验到在救护车里操作,哪些部位会大量增加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从而进行救护车的设计。

另外,新西兰的方舱医院是移动的方舱医院,其实几年前我们针对于中国的农村提供了这样的设备,因为农村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和足够的医疗资源,我们做了移动的面向中国农村的公共健康需求的移动医疗基站的设计。这个基站可以放在用依维柯这样的车,直接拉到农村的村口,村民遇到什么小灾小病就直接到村口就可以进行诊疗,如果遇到大病,这个依维柯本身就变成救护车,直接把村民拉到中心医院,这样的话其实形成了一个微循环的服务的系统。

其实从我们过去几十年的体验来讲,我认为设计创新应该有十种模型,这十种模型其实前端应该叫配置端,从商业模式、网络、结构,包括整个供应链。中端是输出端,包括产品、产品系统。后端是包括提供的服务、渠道、品牌以及用户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更多的是以产品系统为中心,建立的以平台为中心的设计创新,往前影响到以商业模式为中心的设计创新,从而达到的是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创新。这应该是好的、良性的面向于健康体验的需求、好的创新。

小编精心整理的这篇内容:清华美院赵超:健康设计的跨学科体系与社会责任,如果你看到此处请一定要收藏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29 11:08生来孤独,何必强求[湖北省网友]103.44.120.236
    清华美院的健康设计项目让人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希望能够持续有更多这样有意义的举措。
    顶0踩0
  2. 2024-02-29 11:04幻雾[湖南省网友]202.14.176.26
    社会责任意识很重要,希望这种设计理念能够造福更多的人群。
    顶5踩0
  3. 2024-02-29 11:00还有明天[河北省网友]202.44.129.72
    跨学科体系一定能让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期待看到更多的成果!
    顶0踩0
  4. 2024-02-29 10:56我是个混蛋[云南省网友]203.23.98.32
    太棒了,清华美院的健康设计一定会带来很多创新和变革!
    顶34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