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

养生市场乱象:社会转型期的一种鱼龙混杂的社会病

2024-03-30 13:49:31
相关推荐

养生市场近年来迅速兴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商家的关注,然而鱼龙混杂的乱象也随之而来。一些商家恶意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夸大疗效,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不良行为层出不穷,给消费者带来了实质性的食品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一些不法商家也打着养生的幌子,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这些乱象丛生的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养生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社会转型期,这种社会病的出现更加凸显,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自律,引导养生市场朝着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方向迈进。

编者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养生的话题越来越热。满足了温饱的人们开始注重生命质量、追求健康生活。这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当前养生市场的乱象,又着实令人忧心。打开电视,有 专家 告诉你, 每天喝养生粥,能预防骨质疏松 ;收听广播,有 患者 谈亲历, 吃了XXX,我的糖尿病居然好了 ;打开书本, 资深专家 提醒你, 提早祛湿补气,你可以活到120岁 ;即使宅在家里,打开手机也能看到, 医生都救不了自己,如何来救你?养生不是消费,而是给你续命!

巨大的养生需求催生出了鱼龙混杂的养生市场,而由利益催生出的养生乱象,其实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病。

养生市场怎个乱字了得

■ 半月谈记者

朋友圈里被各种保健养生信息刷屏、老人迷信各种养生 秘籍 、疯狂购买各种保健品 近年来,养生信息传播混乱,很多人已深受其害,却仍深陷其中。

骗局瞄准老年人

青海省西宁市的李月芳老人年逾七旬,平时身体除了血压有些高没别的大毛病,所以一直吃降压药缓解头晕等症状。从去年冬天起,老人经常在广场上和一些晨练的同伴收听收音机里面的养生课。经不住各种充满诱惑的宣传,今年3月初,老人拨打热线电话并先后花7000多元从沈阳邮购了五盒 清基胶囊 开始长期服用。

听收音机里面讲,人之所以生病和衰老是因为自由基、血锈存在于血液中,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使血液到达的器官都受到影响。食用 清基胶囊 可以给体内 大扫除 ,提高细胞活力,保护各器官,延缓衰老。 李月芳老人说,听了热线电话里卖药 专家 的话,她便停服了降压药,专吃这种保健品。刚开始服用时,她没有明显的感觉,慢慢地,身体越来越差,并时常眩晕。今年6月的一天,李月芳突然在家晕倒,检查后发现因停用降压药,患有脑供血不足、多发性血管狭窄。至今还躺在病床上的李月芳 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

类似情况并不鲜见。

在网络问答社区 知乎 上有人提问: 有被养生节目洗脑的家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竟然得到了1000多个回复。

其中一名网友说,公公退休前是化工企业的总工,婆婆是西医(药剂师),然而两位老人沉迷于电视养生节目和各种养生课,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各种保健品堵得只能侧着身走。两位老人总共近8000元的退休工资,本来在当地二线小城是完全够用的,结果他们买一床红外线全能治疗被花去5000元,买一个 杀死癌细胞 的保健杯1500元,买一个小分子净水机2000多元,诸如此类的举动,完全劝不住。家里堆积的各种保健品可以传三代了。最惨痛的是,婆婆7月初的一个晚上突发脑梗,送到抢救室后,公公翻遍全家,存折上只剩下220元钱。而公公还在说,有些保健品可以预防脑梗的,要是早点吃就好了。

在深圳,半月谈记者以 找工作 为由进入深圳市福田区一家养生器械门店,经攀谈,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说: 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穿着和聊天内容了解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以免费活动吸引他们,留了电话加了微信,进门之后再推销各种产品。

随后,店内一款号称能够防癌、抗衰老的养生床吸引了55岁的李女士注意。这样一张床垫要价两万多元。在养生门店,一名自称是预防医学养生专业的工作人员向李女士介绍,在这种床垫上睡一年以后, 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就没有了,像脑淤血、糖尿病、高血压也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可能治愈 。在这位工作人员口中,一张床垫就能祛除百病,不但能治好老人常见病,甚至对癌症都有效果。李女士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体验,期间销售人员提供饮料茶点、赠送礼品,并提出当日交定金就能赶上按月现金返还的活动,这让李女士动了心,当即掏钱交了500元定金。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不少没有中医执业资质的美容院、养生馆、SPA或者足疗店,居然为患者号脉诊疗,随意给人扣上 气血两虚、脾胃不和 的帽子,对所有体质不加甄别地进行艾灸、拔火罐、刮痧等 套餐治疗 ,让人伤财更伤身。

朋友圈里的 伪养生

除了不少老年人深陷养生迷局,微信朋友圈里的 伪养生 也是铺天盖地。

朋友圈里时常可以看到类似 中医秘方根治白发 几元钱治好你的白发 的帖子。一名26岁的安徽籍硕士研究生,为了找个好工作,下定决心治疗脱发,按照朋友圈帖子的说法,4个多月内服下了5.9斤何首乌,结果在体检时被查出药物性肝功能异常,之后肝脏迅速衰竭,抢救无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近日,记者在健身房锻炼时,听到两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在闲聊。

你喝红豆薏仁儿水了吗?

喝着呢!网上说疲劳、便秘、脸色不好都是湿气重,喝那个祛湿,还降三高呢!

我也是从朋友圈看到的,就天天用破壁机打着喝。

打着喝?不是要煮粥吗?

啊?我看的是打碎后用牛奶冲服啊!

应该是都可以吧,我看的那个帖子光点赞就2万多,其中还有专家说怎么吃都有效。

对对对。我喝一礼拜了,你看我是不是气色好多了?

真是呢!回去我也接着喝!

见记者听得认真,其中一位要求加微信: 姑娘,回头你也喝,对身体好着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这些虚假信息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网络,如微信公众号、商业健康网站等;二是传统媒体的养生保健节目及购物栏目;三是保健品和器械厂家做的讲座式营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自媒体上的健康保健信息,由于缺乏把关人,各种伪养生甚嚣尘上。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就曾推出一期《微信 谣言 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的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养生、疾病、金钱,其中以 养生、食品安全 为主题的谣言占55%。

腾讯微信团队也曾发布称,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过2100万次。其中健康类谣言数量众多。从内容类别来看,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最多,占到32.2%,提到癌症的占30.8%。 致癌 致命 致死 等危言耸听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健康谣言的标题中。

透过数据看乱象

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十大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其中9种都是与降血糖、血脂和抗衰老有关的,一个与减肥瘦身有关;9月公布的8个案例中,5个和老年病有关,2个和提升性功能相关,1个与瘦身相关;8月的12个案例中,10个与老年病有关,2个与补肾有关

记者不完全统计了至今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60多起保健食品虚假广告发现,其中80%都与治愈 老年病 有关。例如,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 理气舒心片 ,该药品为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却通过广播健康咨询方式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 用了3个月,心绞痛不疼了,血压都下来了;两个疗程彻底治好了心脏病 等。

通过词频分析这些产品的宣传发现, 彻底治疗 无副作用 去根 防止复发 等说法也是广告中较常出现的。例如,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 灵仙跌打片(广告中标示名称:灵仙片) ,就号称 连续服用1大盒,风湿病彻底痊愈不复发 等。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广告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无非是利用各种手段,夸大疗效,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将自己包装为神药、神贴。

一是 药到病除 型:含有不科学的表述功效的断言或者保障。违法广告往往宣称 一吃就好、几天见效 ,这些药品对病症似乎有攻无不克的 能力 。二是 包治百病 型:夸大产品功效和适应范围。明明只是保健食品,却恨不得宣称对高血压、前列腺、高血糖等病症统统有效,一剂下去,所有病灶都能迎刃而解。例如,保健食品 天光牌盐藻天然胡萝卜素软胶囊 ,其广告竟宣称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前列腺等多达500种疾病,不用吃药自愈 。三是专家、患者 站台 型:利用医疗科研院所名义或以专家、患者名义和形象做功效证明进行虚假宣传等。 专家 鼓吹, 病人 现身,初看以为是健康讲座,实际上是推销产品。

而这些虚假宣传的产品价格往往不菲。上半年,上海保健食品推销问题情况报告显示,在115件提及价格的投诉举报中,52.2%的市民购买价值过万元,最高者达到14万元。上海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岳父母在听完讲座后购买的一种名为 灰树花胶囊 的处方药,一个月的发票就有40000多元。※

乱象的背后是社会病

■ 半月谈记者

当今社会正处于养生需求释放、供给规范滞后的错位期。因此,由利益驱动催生出的各种养生乱象,折射出了转型期的社会病。其中,利益驱动背后有道德问题、监管漏洞背后有体制问题、查处乏力背后有机制问题。

利益驱动

据相关机构预测,到我国保健品行业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表明保健品的社会需求非常之大。但是,由于我国保健品行业历史短,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乱象频出。

记者采访的几名销售保健品的 资深人士 介绍,经销老年保健品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利润十分惊人。在他们这行,流传着太多 一夜暴富 的故事。有人以一款 仿冒 的维生素保健品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维生素的原料价格约为 23元/千克,按照每瓶100片、每片含70毫克这种维生素计算,1千克原料即可以制作约140瓶。即便加上包装、营销等各种费用,以100元左右的市场价出售也可获得暴利。

有知情人士透露,保健品市场的价格体系是完全市场化的,自由定价使得保健品价格缺乏理性标准。 高达100%至200%的毛利率并不鲜见。 推销保健品近两年的王梅说。

而朋友圈里一篇篇点击量100000+的养生谣言背后,则是部分自媒体在编造惊悚虚假消息骗取点击率。

正是因为耸人听闻,所以这些荒谬可笑的健康谣言才会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甚至恐慌。 安徽省食药监局政务微信发布人孙斌园介绍,,微信朋友圈里代表性的健康谣言有:牛奶中的肉毒杆菌可致儿童白血病、小龙虾是处理尸体的虫子、植物油做饭可致癌、wifi辐射损害健康、吃猪血鸭血可以清肺防霾、喝青麦苗汁可防癌等。这些谣言都是抓住了公众的恐慌心理,利用敏感的话题如雾霾、癌症、辐射等进行编造,内容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述简单明了,结论斩钉截铁,让不少受众深信不疑、纷纷转发。

一家论坛网站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日常托管着多个商业公众号,其中不少都按照用户的点击率和转发次数来收取佣金,而要想把点击率做上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复制、粘贴这些耸人听闻的健康问题。

为了推销产品编造相关养生知识也是商家的惯用伎俩。

养生其实就是养生意。 一名曾经从事电视购物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使得推销的产品具有诱惑力,许多厂家都大打健康牌,宣称自己的产品具有立竿见影的养生保健功能,从而价格倍增。如一款研磨功能的食物料理机被吹嘘成 破壁养生料理机 ,售价动辄上千元。其宣称能够将水果等打成极细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释放食物营养,而事实上专家称这种破壁料理除了让食物的口感更好外,并不具备所谓养生功能,相反还破坏了食物纤维。

记者采访了解到还有的厂家已经把这种保健推销术从电视购物延伸到自媒体、电视专题节目、微信朋友圈等等,全方位立体化对消费者展开 洗脑 。如一个名为涵曦lajato的品牌,旗下有瘦身、美容针等产品,不仅通过朋友圈微商进行刷屏,而且曾经在一档知名美容栏目上进行推荐,线下还给消费者开设讲座。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根本查不到相关产品的卫妆准字,该公司的注册地竟然是北京的一家宾馆客房。

监管漏洞

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养生行业普遍存在标准缺失的情况。

以中药为例,深圳市食药监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介绍,中药材由于缺乏统一的炮制工艺规范和定量标准,使不少中药饮片的质量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以中药饮片农药残留为例,目前中药材生产的国家标准是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也就是说,这个标准沿用了。而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 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而各省市的标准又不统一,这成为令执法部门头痛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养生领域 李鬼协会 很多,且混淆视听,症结在于监管错位。卫计委只能管住医院,对相关山寨协会却没有执法与处罚权;协会属于社会组织,管理权归属于民政部,保健品药品的监管权又在食药监部门。在发现问题后,卫计委只能联合工商、食药监等部门一起行动,查处效率大打折扣,真正找上门时,山寨协会和个人早就 金蝉脱壳 了。管理权与执法权的错位还导致监管力度不足。以教人喝尿养生的 中国尿疗协会 为例,该组织在被曝光后依旧活跃,多个尿疗QQ群的群友就将近4000人,不时有人分享 我喝我尿养我生 心得、探讨尿疗效果。

同时,我国食品药品行业协会自律程度还比较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介绍,在食品药品领域,我国的行业协会虽官方色彩浓厚,却不能很好地代表本行业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起不到协调本行业之间的经营行为、维护行业声誉的作用,导致大量本该由社会中介组织完成的工作仍然压在政府身上。

专家建议,正本清源不是仅靠曝光名单这么简单,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厘清部门职能,又要完善分工合作的办法及问责程序,统筹各方力量对养生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查处乏力

我国正在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不少市、县、区已经完成了工商、质检、食药监部门 三合一 改革,有的地方实现了食品药品监管所、工商行政管理所 二合一 的改革。但记者调研了解到,基层稽查工作还面临着执法人员、检测经费、执法车辆、检查装备不足的困境;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还存在着基层机构上下不对应、归属不明确等问题,原来的队伍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部署已重组,稽查执法的机构建设、考核评价、内外协调等制度机制还有待完善。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违法广告多次被地方监管部门 点名 查处,却仍在继续发布,性质极其恶劣。面对曝光和处罚,一些企业的违法广告竟然换个名称继续发,成了违法广告的 钉子户 。

药品、医疗器械以及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一直禁而不止的背后,既是一些企业屡教不改,也是违法成本过低所致。专家呼吁,应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执法联动,完善黑名单和行业退出制度。

常识欠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博士、公众号 食品那些事儿 作者钟凯说,他在不久前就 街头便宜烤鸭是速成鸭 超声波洗菜器可以祛除农残 等谣言进行了科学解读。钟凯认为,大部分养生保健谣言在科学面前 不堪一击 ,公众之所以会盲从,还是因为没有鉴别能力。正本清源,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必须联手发力,打造权威平台,发布科学声音。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的微信公众号良莠不齐、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背景知识也是谣言呈现 病毒式 扩散的原因。 专业传播必须有一定的门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说,国家目前对健康网站有相关规定,如必须取得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许可证,但是对于健康公众号等自媒体却缺乏监管,今后应该对自媒体 把关人 进行资质认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4-07 22:12??完美爱情??[湖南省网友]124.196.26.239
    @蓝色微笑社会转型期乱象难免存在但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理性选择不要被夸大宣传蒙蔽。
    顶0踩0
  2. 2024-04-03 18:00蓝色微笑[江苏省网友]203.19.111.107
    养生市场乱象确实让人头疼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顶0踩0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